张一鸣的前传:5次创业,如何打磨出今日头条
2005年,刚从南开毕业的张一鸣,接到一个学长的电话。
学长想做一个协同办公系统,他觉得市面上的产品都不行,但需求肯定有。
张一鸣一听,感觉挺靠谱,就加入了团队。
当时团队才3个人,想开发一款能帮企业做身份认证和流程管理的系统。
张一鸣拼命写代码,觉得只要技术牛逼,就能赢。
去找投资的时候,投资人直接问:企业为什么要用你们的?微软Office不好吗?
市场定位失误、推广又没经验,钱很快烧光,团队散伙,第一次创业就这样黄了。
事后张一鸣总结:产品本身没问题,但太超前了。那会儿中国企业还在用最基础的办公软件,哪有人急着上身份认证和复杂协同系统?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
团队当时只顾埋头写代码,没去验证真实的市场需求,想当然地以为问题存在。结果技术和需求完全脱节。
而且,纯技术团队在推广、销售、融资这些商业环节几乎是零经验。产品做出来了,根本卖不出去。
这次失败让张一鸣意识到:技术不是价值,技术解决的“真实需求”才是。创业要选对方向,从用户的痛点和场景出发,技术只是实现方式。
伟大的产品,也得生在对的时代。
2006年,张一鸣加入酷讯。当时公司只有4个人,他是第5号员工。酷讯做的是旅游垂直搜索。
张一鸣是个加班狂,经常下班后还留在公司修bug。有一次为了抢回家的火车票,他写了个自动抢票程序,半小时搞定,后来干脆开发成了产品。
酷讯发展很猛,日均浏览量400万,全球排名一度冲到前1000。阿里还开出1亿美元想收购,但被投资人拒绝。
那时张一鸣觉得,垂直搜索能改变世界,他拼命干活不是因为“勤奋”,而是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让人上瘾。
很多人上班摸鱼,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觉得没希望,方向不对。
但好景不长。谷歌中国突然杀入,推了生活搜索。酷讯被迫应战,一口气上了11条业务线:房产、火车票、机票、酒店、招聘、购物、交友……啥都想做。
结果管理混乱,战略方向不清,到底是做垂直搜索还是通用搜索?人事上也乱七八糟,有时连为什么要招这个人都说不清。
张一鸣亲眼看着公司从紧密团队变成一盘散沙。昨天还在写代码的同事,今天突然被调去管一个完全不懂的业务。他负责的房产搜索倒成了唯一稳定盈利的业务。
最终,张一鸣选择离开。
这段经历让他学到很多:
技术必须和商业模式绑定,能变现才是硬道理。
别盲目扩张,早期应该专注核心业务。
管理层能力决定天花板,方向比事情本身更重要。
信息分发的核心是效率,人与其自己找信息,不如让信息主动找人——这也成了后来今日头条的灵感。
2008年,他去了微软。每天三四个小时就能干完活,剩下的时间只能看书,节奏太慢。没有所谓的“996福报”,反而让他焦虑。这时老乡王兴喊他去饭否。
张一鸣成了技术合伙人,负责搜索、消息分发、热词挖掘、防作弊等后端系统。饭否是国内第一家微博客,比微博早两年,发展势头很猛。
在这儿,他终于享受到“福报”。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,负责整个后端架构,还通过数据分析研究社交平台的推荐逻辑。
这些技术积累,直接奠定了后面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基础。
不过,2009年7月,饭否因为敏感信息管理不当,一夜之间全网关停。张一鸣目睹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平台,如何因为非技术原因突然归零。
他意识到:ZC风险是互联网创业最大的变量。再牛的技术、再好的产品,也可能一夜之间没了。
这也让他之后做抖音国际版,对内容审核格外严格。
2009年9月,投资人王琼找他,建议继续做房产搜索。于是张一鸣创立九九房,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创业。执行力爆棚,短短半年内上线了5款移动应用:掌上租房、掌上买房等等,很快拿下150万用户,成了房产类应用第一。
2011年,他还在九九房里做资讯产品,这种“矩阵式产品逻辑”后来也被带到了今日头条。但他发现,房产市场虽大,用户使用频次太低,天花板有限。哪怕做到第一,增长潜力也有限。
2012年大年初七,张一鸣约王琼在知春路一家咖啡馆见面,提出了一个新构思:用算法发现用户偏好,再把内容推给他们。这就是今日头条的雏形。
王琼虽然没完全听懂,但基于对张一鸣的信任,投了200万美元。她还说了一句:“要不是你来提,我可能不会投。”
2012年春天,张一鸣交出九九房CEO位置,正式开始了第五次创业。字节跳动,就这样诞生了。
来源知乎:小旋风财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