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林外史读后感:对封建科举的深刻批判
《儒林外史》是一部以辛辣笔触深刻剖析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像的经典之作。初读时,那些形形的人物便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,令人感慨万千。

书中描绘了众多追名逐利、热衷科举的儒林人士。范进,从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,在中举后喜极而疯,其癫狂之态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读,只为一朝金榜题名,改变命运。可当梦想成真,却因巨大的狂喜而精神错乱,这背后是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戕害。周进也是如此,六十多岁依然是个童生,饱受他人的欺辱和白眼。当他终于有机会进入贡院时,触景生情,哭得死去活来,满地打滚,直哭到口吐鲜血。这种对科举的痴迷与执着,看似可笑,实则可悲,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功名的盲目崇拜,无数文人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迷失自我,耗尽一生。
在《儒林外史》里,还有一些虚伪做作的文人形象。严贡生,贪婪吝啬、虚伪狡诈到了极点。他强圈邻居的猪,讹诈船家的船钱,甚至为了钱财不择手段,全然不顾道德。他在人前装出一副慷慨大方、道貌岸然的样子,背后却干尽坏事。他的种种行径,将封建社会士人的虚伪本质暴露无遗。而匡超人,原本是个淳朴善良的青年,却在社会的熏染下逐渐堕落。为了功名利禄,他抛弃了曾经的恩人,攀附权贵,变得虚伪、自私、冷酷。他的转变令人痛心疾首,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腐蚀力量。
书中也不乏一些正面形象,如王冕。他淡泊名利,不慕荣华,以画画为生,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。他有着高尚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,不为世俗所扰。他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,选择坚守自己的本心,这种精神在浑浊的儒林世界中犹如一股清泉,给人以慰藉和希望。杜少卿,慷慨仗义,蔑视权贵,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。他散尽家财,救济他人,对朋友真诚相待,对不合理的制度和习俗勇敢地进行批判。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对自由、平等和正义的追求,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文人形象。
透过这些人物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。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、扭曲人性的枷锁,让无数文人陷入名利的泥沼无法自拔。社会风气也变得虚伪、贪婪、冷漠,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算计和争斗。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,对这一切进行了无情的批判,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醒世人,改变这种病态的社会现状。
《儒林外史》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,更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能够审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。它提醒着我们,要珍惜当下的社会环境,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,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应当从这部经典中汲取教训,摒弃功利心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努力营造一个健康、和谐、充满正能量的社会。
2. 本站积分货币获取途径以及用途的解读,想在本站混的好,请务必认真阅读!
3. 本站强烈打击盗版/破解等有损他人权益和违法作为,请各位会员支持正版!
好文同赏 >儒林外史读后感:对封建科举的深刻批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