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读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〉有感》
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,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,展现了百草园的自由与欢乐以及三味书屋的枯燥与束缚。这篇文章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,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趣的时代。
百草园,那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地方。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。”如此生动的描写,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。在百草园里,鲁迅先生可以尽情地玩耍、探索,与大自然亲密接触。他可以拔何首乌,摘覆盆子,听油蛉低唱,看蜈蚣跳舞,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却充满了无尽的乐趣。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,也是他心灵的寄托。在这里,他可以忘却一切烦恼,享受自由与快乐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鲁迅先生不得不离开百草园,进入三味书屋读书。三味书屋是一个与百草园截然不同的地方。“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,第三间是书房。中间挂着一块扁道:三味书屋;扁下面是一幅画,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。”这里没有了百草园的生机与活力,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枯燥的书籍和一位严厉的老师。寿镜吾先生虽然学识渊博,但教学方法却十分陈旧。他要求学生熟读课文,背书写字,却很少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含义。在三味书屋,鲁迅先生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时间,只能每天坐在书桌前,埋头苦读。他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,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。他依然在课余时间偷偷地阅读各种书籍,拓宽自己的视野。
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,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束缚。在百草园里,儿童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而在三味书屋中,儿童却被束缚在书本和规矩之中,失去了自由和个性。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,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,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。只有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,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,让他们成为有思想、有创造力的人。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也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。尽管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充满了枯燥和压抑,但鲁迅先生依然在回忆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。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百草园的一草一木,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。这种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,也深深地感染了我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,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。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,玩具是儿童的天使。”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,保持一颗童心,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是一篇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优秀散文。它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,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,我将以鲁迅先生为榜样,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,不断追求自由和进步。